教育?#24247;?#21313;一个国家部委选择在今年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23478;?#35265;》(以下简称《指?#23478;?#35265;》),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文试图站在全局视角解析大力推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
推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是落实国家战略和发展蓝图的重要抓手
在教育技术化和技术教育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不仅是教育与技术的相互融合,更是两者的螺旋提升。一方面,计算机网络、5G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促成了在线教育的华丽转身,不仅催生了产学研用的一体化,推进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网络安全等相关专业的建设,更?#34892;?#25512;动了教育领域“双一流”建设、职业教育发展、学习型社会建设等重要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如同微信的迭代改进激发了人们更多的社交欲望一样,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和新问题(如自?#35270;?#23398;习和情?#34892;?#27714;、信息安全和伦理问题等),又将不断激发相关高新技术的?#20013;?#21457;展和改造升级,从而为科学研究和技术产业的创新提供了契机和广阔市场。在这个意义上,在线教育就成为实施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安全等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毋庸置疑,在线教育在其中所扮演的串联角色,将彰?#20113;?#26356;为重要的历史责任和社会意义。
推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是实?#20013;?#20869;教育和校外教育比翼齐飞的重要保障
《指?#23478;?#35265;?#26041;?#22312;线教育定位为“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因素,显著提升了在线教育的价值和地位。回顾近年来国家层面发布的相关文件,这一最新定位弥足珍贵。其中,《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对校外教育做了价值定位,指出“校外培训机构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对于满足中小学生选择性学习需求、培育发展兴趣特长、拓展综合素?#31034;?#26377;积极作用?#34180;?#26174;然,相较而言,《指?#23478;?#35265;》不仅采用了“促进?#34180;?#20581;康发展”等积极词汇,而且将在线教育和校外教育?#21360;?#23398;校教育的补充?#34180;?#23545;素质教育有积极作用?#20445;?#19978;升为国家教育体系和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20445;?#20197;及教育变革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在线教育的重新定位,是教育自信的重要体现。根据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5%,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1.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远超全球教育发展的平均水?#20581;?#26657;外教育和校内教育本是教育事业的一体两翼,然而,在校内教育获得蓬勃发展的同?#20445;?#26657;外教育却长期处于良莠不齐、杂草丛生的状态。两翼不平等和不均衡的发展,导致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之间的“孤?#21512;?#35937;”严重,抑制了校外教育潜能的?#34892;?#21457;?#30828;?#28363;生出诸多负面问题。现在,智者已然看到,在线教育背后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弥合两者之间的鸿沟搭建了新的通道,为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有机?#35859;印?#20114;融互通,乃至催生教育服务新业态,提供了多种契机和可能。因此,重视和发展在线教育,使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两翼齐飞,?#20204;康?#19968;翼继续增强,使新的一翼领先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梦才能照进现实。
推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是打破教育分层固化的重要途径
在线教育不仅可以汇集全国优质的教育?#35797;矗?#23454;现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聚合增效,也非常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平等,彰显积极的社会效应。在后者意义上,《指?#23478;?#35265;?#20998;?#35201;包含了两个方面的顶层设计:一是从一般意义上说,主要体现在扩大教育?#35797;?#20379;给范围,实现优质教育?#35797;?#30340;大规模共建共享,扩大名校名师网络课堂等教学?#35797;?#30340;辐射面等。这些举措,可以让师资薄弱学校的学生也有机会接触优质的教育?#35797;矗?#35753;经历中、高考分类筛选机制未能如愿的各类学生,也能够学习一流院校和一流专业的课程;二是针对特定人群有专门的安排。例如,文件提出建设一批通识课程、五分钟课程、全?#25945;?#25968;字教材课程、“三农”特色课程等专项共建共享课程,提高教育供给精?#32423;齲?#20197;图实现教育精准扶贫。这种针对困难群体的特定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扫盲教育的转型升级,更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需要?#24247;?#30340;是,教育分层的背后隐藏的是教育?#35797;?#30340;巨大差异,而教育分层的固化将造成社会阶层的固化。可以说,在当前技术逐步到位且?#35797;?#32047;积丰富的这一历史节点上,只有充分利用在线教育破解教育?#35797;?#24046;异,打破教育分层的固化,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才能?#34892;?#23454;现教育的公平和社会的公正,也才能保障社会的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
(作者:?#24433;?#26124;,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21487;?#23548;师)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25945;?#30340;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24247;模?#24182;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